为什么在沙发上入睡很容易在床上却很难?
点击量: 发布时间:2025-09-23 17:44:15

  · 沙发通常被视为休闲放松的场所,而非正式的睡眠环境,这种无意识的放松,反而更容易引你入眠

  这是「一刻talks·健康生活方式Lab」2025年和您见面的第28篇健康议题。

  从2024年开始,我们将每周三同您分享有关未来健康的重磅新知,它可能是1个重要的健康前沿发现,1个可能改变您健康认知的新知,1个值得您认识的心智名医,欢迎您留言与我们沟通,更期待您告知我们感兴趣的话题,和「一刻talks·健康生活方式Lab」共探未来健康。

  一小时后,你仍在辗转反侧。可是就在几小时前,你在沙发上看着电视时,却不知不觉就打起了盹。

  这种奇怪的矛盾现象,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。为什么我们在不想睡觉的地方轻入睡,而在应该睡觉的地方却清醒异常?

  多项最新研究揭示了背后的科学原理,而这些答案可能会彻底改变你对睡眠的认识。

  它让人入睡的理由有很多:昏暗的光线、柔软的触感、电视或手机里传来的“噪音”,最重要的是,它提供了恰到好处的包裹性,经常坐沙发的人都懂……

  你躺下后脑子里却开始倒计时:“快睡!”“明天还要早起!”“怎么还没睡着?”……

  如果工作压力很大,躺在床上很多白天的事情不免会浮现在脑海,让你辗转反侧。

  一项调查显示,在有睡眠问题的人中,36%的人是因为担心睡不着而无法入睡。

  调查还发现,人们在床上睡不着,但是在电影院、办公室、地铁,甚至餐厅等场所都有可能睡着。

  一位神经学家指出:午夜过后,大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下降,但更容易发现新的问题。

  如果半夜醒来,更容易想起白天没做好的事,从而陷入焦虑,让之后的入睡变得困难。

  大脑在夜间更容易 “发现新问题”,而不是解决问题,这种机制在古代可能有助于警惕夜间危险,但在现代却成了睡眠的杀手。

  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,所有的智能手环卖家都会告诉你,如果想改善睡眠,可以通过手环检测睡眠情况。

  当下很多人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智能手表的睡眠评分,这种过度监控反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。

  另外,手机屏幕释放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——这种激素是帮助我们入睡和维持睡眠的关键。

  沙发的环境其实在很多方面比卧室更有利于放松。比如前边说到的柔软的靠垫、不太亮的光线、生活化的背景噪音(如电视声)等,这些因素无形中营造出了放松的气氛。

  相比之下,卧室环境虽然本该更适合睡眠,但可能因光线、声音过于安静反而让人敏感,或者因为你常在床上玩手机、工作,使大脑无法将床与“休息”关联起来。

  另外,温度也是影响睡眠的关键因素。体温调节主导睡眠与清醒状态。卧室温度高于22摄氏度或低于19摄氏度时,人体温度调节系统会承受压力,导致清醒状态。

  那么,如何打破这种困境,重新获得良好的睡眠呢?2025年的最新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:

  增加睡前仪式感。比如,睡前1小时放下手机、iPad等电子设备,换上舒适的睡衣(面料也很重要),喝杯牛奶或是红酒,泡泡脚,让身体放松下来。

  甚至可以尝试放点轻音乐、白噪音,睡前看会儿书,试着冥想,给自己营造最适宜入睡的氛围。

  睡眠尽量规律。成年人推荐的睡眠时长为7~8小时,入睡和起床的时间尽可能规律,即便是周末,建议也不要睡太久。

  睡眠本应是自然的生理过程,而非需要“努力完成”的任务。你不需要和失眠“硬扛”。通过科学调整认知和行为,很多人可以逐渐找回睡眠的掌控感。

  若缺乏充足且具有修复力的睡眠,我们将无法真正步入健康之境。这会引发恶性循环:人们试图匆忙持续地弥补睡眠缺失,反而陷入事倍功半的自我消耗。

  「一刻talks·健康生活方式Lab」每周三探索未来健康,每周您可能惊喜遇见1个重要的健康前沿发现,1个可能改变您健康认知的新知,1个值得您认识的心智名医,欢迎您留言与我们沟通,更期待您告知我们感兴趣的话题,和「一刻talks·健康生活方式Lab」共探未来健康。

  如果您对未来健康很感兴趣,欢迎添加我们的微信 【yiketalks2】或评论区留言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